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是怎样的?(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
-
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是怎样的?
网上有关“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是怎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卢梭生于1712年,死于1778年,出生在瑞士日内瓦。他母亲早逝,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和喜欢读书的习惯。从而初步接触了古希腊,古罗马伟人的思想,他也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魔方而对自由的向往,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诉讼失败而离开日内瓦,从此呢,卢梭就失去了家庭开始了漂泊的人生之路。
卢梭的一生比较坎坷,他唯一的一次正规学习是在波塞学习了两三年的拉丁文,数学和绘画,后来迫于生计,他就来往欧洲各地,从事各种下层的职业,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在此期间他一直保持着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恶势力的憎恨,年轻的他还大量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大量的古代名著。
1742年卢梭去往法国巴黎,在这里他结识了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无神论者,他和他们一起编辑百科全书为手段,掀起传播新知识,宣扬新思想,揭露社会黑暗的启蒙运动。卢梭成名始于1749年第戎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他的论文是《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熟风化俗》,以思想的深刻,感情的充沛,文笔的优美,荣获首奖,整个法兰西为之瞩目。
卢梭在1754年回日内瓦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回到了法国致力于文作,这一时期出版了很多的作品。卢梭以其50岁自身躯八年之中先后逃亡于瑞士,普鲁士及英国等欧洲各地,最后隐姓埋名于法国的乡村1,770年卢梭获赦而重返巴黎,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声望日著,1778年卢梭在贫病中与世长辞。
卢梭的作品有《新爱露伊斯》、《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等。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
法国最著名的四个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著作:伏尔泰《风俗论》《牛顿哲学原理》《哲学辞典》《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即《赣第德》)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
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尔》《新爱洛绮思》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赞美的是哪个时期的中国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介绍如下:
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提出著名的返回自然口号的作家是卢梭。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热爱自然,尊敬自然。作为法国启蒙学者一员的卢梭提出了 “返回自然”的口号。所谓的“返回自然”指的是返回古代那种原始、古朴的生活,目的在于用太古的纯朴与现实的虚伪和不平等相比较,用理想的自然社会来否定腐朽黑暗的现实社会。
卢梭(1712~1778),原名让·雅克·卢梭,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中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日内瓦共和国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祖籍法国。他是受法国天主教迫害而逃到瑞士的新教徒的原裔。卢梭诞生后数日,母亲去世。
他从六岁开始就和父亲一起醉心于读希腊罗马名人传等著作,充满自由、柔情的家庭气氛,培养了他爱自由、爱共和的思想和不受辱、不屈服的高傲性格。
从14岁开始,他被迫外出流浪,开始学徒生活。他受尽主人的凌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痛苦。看到动物之间强者欺凌弱小的时候,也联想到自己,愤怒得用石头去追打它们之中的“暴君”。
因不堪忍受折磨与侮辱,16岁时,他逃离日内瓦,从此开始了衣食无着的流浪生活。他曾像乞丐一样被送进宗教收容所,被迫放弃了喀尔文教,改奉天主教,这是他终生的悔恨。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为德·瓦朗斯夫人收留。
又几次出走,在流浪中,当过店员、杂役,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观察了社会上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形成了他对社会不平等的极大愤恨。因不愿当奴仆,又回到德·瓦朗斯夫人处。
1732年后,生活比较稳定,他自学哲学、历史、地理、天文、物理、化学和音乐,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增强了文化教养。他喜读伏尔泰的《哲学书简》,他说:“它引起了我对学术的极大兴趣。从那时候起,这种新萌发的热情在我心中燃起的火焰就没有熄灭过。”
1741年,29岁时,他带着一种新的音乐记谱法(即现在通用的简谱)前往巴黎,未引起法兰西学院的重视,他只得以抄写乐谱、教授音乐或给贵夫人当秘书为生。这时他认识了狄德罗、达朗贝等年轻的启蒙思想家,并为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写音乐条目。
启蒙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
伏尔泰赞美的是“乾隆”时期的中国。 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在欧洲名望很高,以至于当时欧洲不少王室成员都以结交伏尔泰为荣,其中包括俄国女王。伏尔泰还被称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在给瑞典国王的一封信中,附上了他自己的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我常给中国皇帝去信,直到而今,他没有给我一点回声”。可惜不懂法文,翻译过来好像缺乏诗意。
伏尔泰诗中所说的这位中国皇帝,就是乾隆(1711-1799)。伏尔泰对乾隆这位比他年轻17岁的中国皇帝赞美有加,遗憾的是,乾隆对此一点也不知道。很难想象,如果乾隆知道一位对人类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对自己的高度赞美,他会做出什么反应。尤其是,如果乾隆知道,一位“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居然对他的诗大加赞美的时候,会作何感想。
乾隆据称是中国写诗最多的人,一生做诗超过4万首,平均每天一首以上。乾隆登基13年后,命人刻印了自己的诗歌作品集《盛京赋》。1770年,《盛京赋》在法国出版。当时已经70多岁的伏尔泰读了《盛京赋》后写道:“我很爱乾隆的诗,柔美与慈和到处表现出来,我禁不住追问:像乾隆这样忙的人,统治着那么大的帝国,如何还有时间来写诗呢?”显然,伏尔泰在这里并没有把乾隆完全当作一个皇帝,而是当成一个诗人,诗人与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伏尔泰对身边的法国诗人产生了不满。他接着写道:“这是好诗,但是皇帝却非常谦虚,不像我们的小诗人们,处处充满了高傲”。
其实,伏尔泰称赞乾隆谦虚是有特殊针对的。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家文化表现出一种其它文化少有的宽容,而这种宽容,在欧洲的宗教统治下,实在少得可怜。很多年以后,德国学者房龙,特意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宽容》,系统地指出西方文化的这个大毛病,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伏尔泰。顺便说一下,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一般把政治体制分为三种,共和、君主、专制。伏尔泰等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开明君主制,而不是专制,这也是伏尔泰喜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原因。关于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从伏尔泰喜欢乾隆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社会的很多内容,都被他用来当作批判欧洲宗教统治的武器。甚至可以说,用中国的现实与欧洲宗教统治作比较,伏尔泰等人认为,中国就代表了自由和幸福。由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伏尔泰为何会推崇中国的“一夫多妻制”。伏尔泰写道:“通奸在东方很少见……在我们欧洲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由此看出,是承认一夫多妻制好,还是任其伤风败俗好。”虽然在今天看来,伏尔泰的这个说法,也有失偏颇,但是,他的真正用意,还是批判欧洲宗教统治下的道德虚伪。
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强调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卢梭:反对私有制,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
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法国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
卢梭简介
人物1:
卢梭(1712——1778)是法国着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着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酷爱读书
卢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训。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着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独立谋生
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鉴于以前做书记时得到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会画,挥动刻刀也觉得很有趣,而且镂刻零件,用不着多么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有一天,卢梭在空余时间为几位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师傅发现后,以为他在制造假银币,便痛打了他一顿。其实,当时卢梭年纪很小,对于银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是以古罗马时期的钱币形状,做为模型罢了。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卢梭在师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这却使他恢复了时隔已久的读书习惯。这种兴趣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不能顺利发展,但愈受限制,学习的兴趣反而愈浓。附近有一个女租书商,经营一家租书店,卢梭经常去那里,手不释卷地看书,有时甚至误了工作时间,受到师傅的责骂和体罚。不到一年功夫,卢梭把这家小店的书全读光了。在这些书的熏陶下,他纠正了许多幼稚的脾气和不良习惯。同时无形之中也在他内心里唤起了更高尚的感情。他觉得雕刻师傅这里的环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难以忍受。16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天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这种热忱,他曾不厌其烦的摹写、表现于他的着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他用华伦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夺人心目的特质,表现了自身,并使他陷入剧烈的情绪,这在他较晚的生活中,显得特别明晰,且使他和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呈现出相似之点。
涉足音乐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华伦夫人的嗓子轻柔动人,还会弹琴,她常教卢梭唱歌,熏陶激发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后来卢梭去神学院学习,华伦夫人送他音乐方面的书。卢梭在神学院除学习外,经常带着歌谱,练习歌唱。华伦夫人认为卢梭对音乐感兴趣且有天赋,有意让他朝音乐方面发展。她经常在家里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并介绍卢梭与一些作曲家认识,使他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后来他不断地自学和研究,想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即以数字1234567来代替Do、Re、Mi、Fa、So、La、Si音阶,并写出了具有独创性见解的着作《音乐记谱法》,希望借此革新音乐世界。同时还撰写了《现代音乐论文》一并带到巴黎,呈交给巴黎科学艺术院,想借此机会出名,这时的卢梭,灵感有如泉涌,他写了一部名为《新世界的发现》的歌剧,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才华。
后来卢梭带着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学院,当众宣读了他的论文,它那简洁的内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力,博得了赞扬。他认为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委员们不赞成这种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卢梭的记谱法可用于演唱,但不适合于演奏。为了安慰卢梭,艺术院给他颁发了一张奖状,措词中夸奖了他一番。卢梭虽遭受了失败,但心里很不服气,他将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后,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为书名出版。卢梭满怀希望,盼望这本音乐着作能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销路很差,这使卢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一心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希望对音乐爱好者能有所启发,但效果却不佳,除了少数几个学者对他倍加赞誉外,并未产生什么大的反响。
征文获奖
卢梭自从离开华伦夫人以后,开始自谋生活,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同时也广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结识了大哲学家狄德罗。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都热心于学术工作,狄德罗和卢梭等人便着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卢梭负责音乐部分,这项工作由于狄德罗被捕而中断了。卢梭四处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罗放出来,但收效甚微。
卢梭经常前往狄德罗被关押的监狱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从巴黎到监狱之间有较长的路程,卢梭步行去看狄德罗,常带着一本书,走累了休息时可看看书。有一天,他带了一本《法兰西信使》杂志,忽然看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尚是否有益》。卢梭看到这个题目时,好象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样,许多富有生气的思想不知不觉地从他心中涌现出来。他顿时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个宇宙,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脑子里不仅涌现出与第戎科学院的论文有关的思想,而且一连串的想法相继而起,就象大浪一样冲击着他。这次心灵的震荡,显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见的潜力。
卢梭把这件事告诉了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写出文章去应征。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写成后又送狄德罗审阅,自己又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1750年,他这篇论文获得了头等奖。他在这篇文章中否定艺术和科学的价值,从反面进行了论证,表露了他对巴黎社会的不信任和憎恶,并反对这种社会中所隐藏着的欺诈。他斥责科学,文学和艺术,认为这些东西被权力所主宰了。
隐居着述
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卢梭的个性适合于在乡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便决定不再回巴黎。这时的卢梭已有点名气,不用为生活费用发愁,他继续抄乐谱,虽然不能赚大钱,但是靠得住,自给有余。他的歌剧《乡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还剩下两干法朗,其他的着作也正在整理之中,这样,生活就不至于受穷了。他的文笔和天赋已使他成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但是,卢梭觉得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他的天才,毁灭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是在笔上,而是在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他始终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思维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着名的着作,有政治学名着《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着名的经典着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着《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着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
横遭迫害
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着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
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他想这本教育学着作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怎么会遭受知识分子、教会和国家的反对呢怎么会将他看成邪恶之徒呢在外界的压力下,出版社也劝卢梭不要用真实姓名发表这本书,但卢梭坚持要面对那些无谓的攻击。他想他一直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个忠顺的公民,象其他法国人一样遵守国家法律,总不至于因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恶运偏偏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舆论界把卢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土国管辖的地区。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着述。他先后着有《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着作。
归于自然
卢梭的《爱弥儿》为什么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
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识教育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行以求知。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不过,卢梭对于12岁以后的理性开始发达的青年,则设想了许多门类的学科,要他们进行学习,粗略地划分起来,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学习社会科学知识。过去说寓言、历史、古典语文是不必学的,如今应该学了。因为学寓言,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取教益;学历史可洞古知今,学古典语可理解语言艺术的规律。这就说明,卢梭虽然反对腐朽的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却不反对学习古典的知识,两者并非等同。前者把青年引向故纸堆,使他们泥古而忽今,食古而不化;后者要求知晓古代文化,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得失,从而博古通今和古为今用。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习,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
性的教育
由于性欲发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
卢梭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为了防止性欲早熟,卢梭认为,应使青少年远离不正当的诱惑。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的精力有发舒的出路。谈到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卢梭强调应不给它以唤起的机会,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尽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谎言。”这样不会使儿童感到奇怪,因为教师从来就不答复他认为不适合儿童理解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复永远必须是严正、简当而确定的;不要露出迟疑的神情。回答的内容应当真实,那更不必说了。”(《爱弥尔》英文版第177页)卢梭由此批评过去的教育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瞒儿童的作法,认为这样反而会促使儿童去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
对于男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始终要从天性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并使他对荒*的行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这些观点,对后世各国实施正确的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物2:
西奥多·卢梭,(tienne Pierre Théodore Rousseau,1812年 - 1867年),法国画家。
人物3:
亨利·卢梭,(Henri Rousseau,1844年 - 1910年),法国画家。
卢梭的个人简历
卢梭(1712—1778年)法国思想家 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18世纪40年代,卢梭非常困难,他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中获一等奖,并一举成名。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奢望,永远保持贫困和独立。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魔术师》在枫丹白露王室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拒绝接受路易十五给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小说《新哀洛绮丝》发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这部小说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既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当时,法院下了通缉令,教会也发出声讨书,两本书在许多地方被教会当众焚烧。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播到欧洲各地。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国。晚年时最有名的着作是《仟悔录》。1778年去世。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他坚持自然神论,反对无神论,唯心主义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卢梭的生平简介
卢梭(1712~1778)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民主方面的着述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但他的成就远不止此,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思想艺术原则在后世得到了持续发展。卢梭的高祖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卢梭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生而丧母,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和差异。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关于“伟大的思想家卢梭的一生是怎样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aqkss.com/shiji/2911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
- 流年莫虚掷,华发不相容
-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